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主;李密的字。)
“或许李风云谋略出众;也或许他运气很好;但这都不能解释他之前的一系列异常举措。”杨玄感的目光从李密的脸上移开;缓缓扫视众人;继续说道;“他突然放弃了蒙山;放弃了齐鲁;到了通济渠后;突然又发疯地直杀东都;这对一个为生存而殚精竭虑的反贼来说;合乎常理吗?哪一个反贼会疯狂到自寻死路、自掘坟墓?”
“所以;这里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隐秘。”杨玄感说道;“这个隐秘对我们很重要;因为它极有可能关系到了我们的生死存亡。”
杨玄感的目光停在李密的脸上;一字一句地问道;“某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东都大战结束后;李风云要去哪?他已经放弃了蒙山;不可能再回齐鲁;那么他是北上还是南下;抑或随我们一道西进关中?但我们若想顺利杀进关中;他就必须留在东都战场牵制西京大军;而我们若想让他留在东都战场坚持到最后一刻;那就必须要知道他参加这场兵变并率先杀进东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到底想去哪?只要知道了他的去向;那我们就能推演出他之前举措异常的原因;以及之后他可能要实施的计策;如此我们才能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李密郑重点头;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开始详细述说;其中的重点就是李风云和李子雄李珉父子、和齐王之间的关系;李风云在通济渠上兵分两路的原因和目的;李风云打着韩相国的旗号;裹挟着韩相国的宋豫义军直杀京畿的具体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李密和韩相国都被李风云所控制;这是李密最感憋屈的地方。
事实上现在李密有从义军队伍里“脱身而走”的自由;但韩相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已经不可能拿全部的身家性命为杨玄感冲锋陷阵了;原因很简单;颖汝贵族公开支持杨玄感的“工具”就是韩相国和他的宋豫义军;而颖汝贵族肯定要做两手准备;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不可能把全部赌注都押在杨玄感和这场军事政变上。换句话说;韩相国其人;不论在杨玄感和兵变同盟的眼里;还是在颖汝贵族的眼里;都是牺牲品。杨玄感在进入关中的同时必须利用韩相国来牵制西京大军;所以韩相国和宋豫义军必死。杨玄感一旦失败;颖汝贵族为撇清与这场军事政变的关系;必定要宰杀韩相国和宋豫义军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来赢得圣主和中枢的“原谅”;这注定了韩相国和宋豫义军必定要走上覆灭之路。
颍川韩氏的那位长者非常睿智;看得很清楚;他所谓的“蝉”实际上就是皇统;大家都去争皇统;皇统当然是这场风暴的关键了;但更关键的是;假如这只“蝉”是杨玄感放出来的诱饵;那么大家就都上当了;而都上当的结果是都被杨玄感算计了;杨玄感成了最后的赢家。韩相国当时没有听懂;云里雾里;但他记住了韩家长者的嘱托;跟着李风云走。事实上李风云的确不会吐出到嘴的肥肉;不会放过吞并宋豫义军的机会;而在杨玄感的眼里;韩相国和宋豫义军只是帮助他进入关中的“工具”;只要这个“工具”可以发挥作用;“工具”的所有权属于谁并不重要;属于李风云也可以;当然了;前提是杨玄感必须知道李风云是否愿意履行“工具”的使命。
“据某的推断;李风云的目标是河北。”李密最后做出总结;“甚至;远上北疆;在太行东西两麓的代恒、幽燕之间打下一片生存之地。”
李密做出这个推断有一定的证据。李风云对中外大势的推演是未来几年要爆发南北战争;而从他的言谈中明显就有利用这场战争发展壮大自己的意图;另外他和李子雄父子、和齐王之间始终存有默契;这足以说明他们之间达成了某些有利于三方的约定;还有就是李风云在通济渠兵分两路;其中一路北上大河;兵锋直指黎阳仓;从目前黎阳局势来分析;李风云的联盟大军在李子雄的帮助下;的确有可能控制黎阳仓;而李风云一旦控制了黎阳仓;获得了数量惊人的粮食绢帛等物资;那么接下来他只要利用东都风暴成功吸引住了来自涿郡和河北方向的卫府军;然后再在齐王和河北人的掩护下;带着联盟顺利北上太行;充分利用北疆日益恶化的形势;浑水摸鱼乱中取胜;必定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李风云之所以积极参加这场兵变;其目的正是要引发和推动这场风暴;并利用这场风暴来吸引圣主和中枢的注意力;牵制京畿周边大量卫府军乃至从东征战场归来的远征军;然后金蝉脱壳;呼啸北上;给自己立足北疆发展壮大赢得足够的时间。”
李密望着凝神思索的杨玄感;叹道;“如果某没有猜错;李风云的计策和明公的计策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调虎离山;都是金蝉脱壳;都是死里求生;只不过我们的目标是关中;而李风云的目标是北疆;但如此一来;明公想利用李风云牵制西京大军就难以如愿了;同样;李风云想算计明公也是难上加难;稍有不慎;东都战场便成了双方的葬身之地。”
李密这话说得很直白;当即遭到了某些心高气傲之辈的“白眼”;但“白眼”归“白眼”;看不起那群叛贼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生死存亡之刻;越是叛贼越是穷凶极恶;韩相国已经难以控制了;现在又加上了一个李风云;那就更不可预料了。
胡师耽说话了;“如果李风云的背后的确是那帮人;那么他去北疆的可能性的确很大;虽然南北战争未必会爆发;但南北关系恶化是事实;尤其连续两年的东征失利之后;大漠上的北虏必定蠢蠢欲动;大战没有;小战不断;这种情况下李风云去北疆;游走于长城南北;与镇戍军形成默契;频繁在境外烧杀掳掠;还是能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
赵怀义马上质问;“如果李风云的背后的确是那帮人;李风云就有很多办法渡河北上;转战北疆;完全没必要参加这场兵变;但现在他参加这场兵变了;而且还积极参加;其真实目的是什么?蒲山公的推断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某认为;证据不足;还是经不起推敲。”
李密当即请教;“在你看来;李风云的目的何在?”
=
第四百六十七章 打算用阳谋?()
“北疆贫瘠;又有北虏侵扰;李风云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困难重重;如果南北关系持续恶化;展壮大对他来说无疑于痴人说梦。”赵怀义一口否决了李密的推断;“在某看来;李风云可以放弃蒙山;但他不会放弃齐鲁;他肯定还是回齐鲁展壮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他先就要把齐王和东莱水师这两股强大力量诱出齐鲁;于是他就到了中原;杀进了东都;并借助这场风暴和我们的力量洗劫来东都;继而实现一石二鸟之目的。”
赵怀义的这一观点符合诸如李风云、韩相国这等叛贼们的现实利益;相比起来;李密的推断就有些不切实际了。叛贼们远离故土去北疆;不但困苦还要与北虏厮杀;这未免太脱离实际了;而李密之所以有这样的臆测;估计与李风云的“洗脑”有关。李密被李风云蛊惑了;欺骗了;信以为真了;而李风云的目的显然是借助李密之力来欺骗杨玄感和兵变同盟;让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错误的决策;继而方便自己攫利。
“李风云不可能单纯为了劫掠而杀进东都。”王仲伯对赵怀义的观点提出质疑;“某告诫诸公;千万不要忘记了齐王。在某看来;李风云之所以积极参加这场兵变;不计代价杀进东都;十有**是为了齐王;而齐王的目的当然是争夺皇统。”
实际上大家都没有忘记齐王;只是现在身处东都城下;大家都集中精力实施调虎离山计;也就选择性地忽略了齐王。齐王远在齐鲁;就算他匆匆赶来;也还有天堑防线的阻碍;一时半会到不了东都;再说齐王出于谨慎;即便决心进入东都战场;也不可能没头没脑一口气冲进来;而是左顾右盼先看看形势再做定夺;这又需要时间;但兵变同盟没有时间耽搁;该于什么还是于什么;而李风云的立场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调虎离山计能否成功实施;所以重点当然在李风云身上。
“齐王的确重要;但以齐王目前的实力来说;夺不了皇统;除非与我们携手合作。”赵怀义当即为自己的观点做出辩解;“但在我们没有攻陷东都之前;齐王不要说进入东都了;就连夺取皇统的决心都不会有;因为完全不具备夺取皇统的条件。然而;我们攻陷东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齐王进入东都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最多双方有所接触;互相利用一下;以便把西京大军更快的诱进东都战场。从这一推断出;齐王在这场风暴中的现实目标是;竭尽所能牟利;而不是倾力豪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