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蓉蓉有些好奇地看着周边的环境,从下火车开始,就能感觉到这里与外界的明显不同,服装、口音、风气等等,带有独有的民族特色。
“阿娘,我回来了。”邱晚的家离村口并不远,两人走着了几分钟,就看到一栋二层土木结构的房子,看得出来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显得有些破旧。
“晚晚,你回来了,这是你说的蓉蓉姑娘吧,快进屋,都这么晚了,我去给你们下碗面,你们先去屋里休息会。”
一个穿着民族服装的黝黑妇人高兴地应了声,上前接过邱晚和陶蓉蓉手中的行李箱,催着两人先去休息。
邱晚带着陶蓉蓉上了二楼右手边的房间,“蓉蓉,你先休息会,等会我喊你吃饭,家里简陋,希望你别介意。”
陶蓉蓉摇摇头,“不会,你家很有特色。”
邱晚的房间并不是特别宽敞,但女孩子该有的都有,架子床,梳妆台、衣柜等,以陶蓉蓉的眼光来看,起码有两三百年的历史,用的是上好的梨花木。
“蓉蓉,这一路的收获很不错,我扫描了很多珍贵的资料,有不少没被破坏的古墓,资料库补充了不少。”
现在没人,小玉米放心地跳出来说话,而且这边的风土人情明显就跟南方沿海不同,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背景素材。
“西南地区,你山区和动植物也多扫描下,有时候资料上的图画跟现实是有差别的。”
陶蓉蓉还是挺喜欢这个地方的,虽说偏僻,但也意味着有很多没被现代社会侵袭的地方。
“我知道啦,蓉蓉,邱晚来叫你吃饭了,你手机打字吧。”
“挺麻烦的,等我的编译器成功了,我就开发个智能精灵养成,省得每次这样遮遮掩掩的。”陶蓉蓉小声地抱怨道。
“蓉蓉,你在发语音?下来吃饭啦,尝尝我阿娘的手艺。”回到了家乡,邱晚对邱母的称呼也换了。
“好的。”陶蓉蓉应了声,下楼后发现侧厅的桌上摆放着好几个热气腾腾的菜,邱母正在放碗筷。
“伯母,这几日麻烦您了。”陶蓉蓉笑着说道。
“怎么会,我们欢迎还来不及呢,晚晚都跟我说了,你可是我们的座上宾。”邱母说着还拿出一个大肚瓶子,“招待贵客必有酒,这果酒度数不高,正适合女孩们喝。”
刚坐下,又进来两个老人,邱晚介绍说是爷爷奶奶,陶蓉蓉忙起身打招呼,而邱母又继续进厨房去忙去。
陶蓉蓉看着桌上的几个菜,她果真不能天真地认为邱母说下两碗面就真的是下两碗面。
而且邱家对自己真的很重视,竟然由两位老人亲自陪桌,陶蓉蓉表示有些受宠若惊。
邱母又继续上了几个菜,中途有来了几个邱家的亲戚长辈陪桌,饭桌上大家都照顾着陶蓉蓉,说一些趣事,介绍当地的景色,一顿饭前前后后吃了有一个多小时。
梳洗后,陶蓉蓉在床上滚了一圈,好几日没进空间了,好在空间现在处于冬天,不用忙活很多事,要不这样还真是不方便。
“蓉蓉,会不会不习惯?”邱晚又抱来一床被子,她挺担心陶蓉蓉不适应的。
“不会,挺好的,你家人真热情。”陶蓉蓉笑着说道,“赶紧躺下,坐了好几天的火车,好好休息,有事儿明日再说。”
隔天,陶蓉蓉照着生物钟起床,邱晚还在睡,她下楼打算打一套养身诀,就看到邱爷爷和邱奶奶在打拳。
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陶蓉蓉就发现了,两位老人的拳法是改过的,没啥杀伤力,未改前的拳法应当挺厉害的,看来当地民风彪悍不是说着玩玩的。
吃早饭的时候,陶蓉蓉就见到了邱晚这家的所有成员,叔叔婶婶不算,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已经有了大嫂,肚子里的快出生了,还真是一个大家族啊。
50。山里的布料店()
吃过早饭,邱母让邱晚带着陶蓉蓉在村里以及附近的一些地方走走,中午早点回来吃饭。
这个村子叫山下村,很普通的名字,就建在山脚下,村民们依照山势建了房子,又开垦出大片大片的土地,在此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虽说是冬季,但这里依然翠绿一片,看着就叫人心情非常好。
邱晚带着陶蓉蓉从村头走到村尾,去看了他们村的祠堂、戏台,以及历史悠久的古宅、有着神奇传说的水井等等。
走了一圈,陶蓉蓉说道:“带我去看看你们村的纺织机吧。”
“那去我二奶奶家吧,他们的机器比较全。”邱晚说着在前面带路,邱二爷家的屋子靠近溪边的一个水潭。
“二奶奶,四婶,我们来看您啦。”邱晚笑着打招呼道。
陶蓉蓉在一旁也跟着问好,眼前的两人她认识,昨晚吃饭的时候都有去。
“过来玩呀,快坐,她四婶泡茶去。”邱二奶奶笑眯眯地说道。
“四婶,您别忙,我和蓉蓉过来看您纺织,顺道听您讲故事。”邱晚阻止,但四婶还是进屋去给她们泡了两碗茶来。
陶蓉蓉的注意力都在纺织机上,确实跟自己前世用的不同,更复杂一些。
“二奶奶,这纺织机跟外头的好像不像呀。”陶蓉蓉好奇地问道,“这里头是不是还有桩故事?”
“小姑娘,你可真聪明,还真是如此。我们邱家是几百年前躲避战火进来这里的,这技术呀,也是外头带进来的。”
邱二奶奶似乎来了兴趣,她拿起地上的搪瓷杯喝了一口水,接着说道:“邱家的祖先哪,当年可是皇宫织造局的,无论是纺织还是染色那都是数一数二的。
可惜后来遭小人陷害,又恰逢改朝换代,祖先带着邱家族人躲入这深山老林,教会当地人种植、纺织染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少与外界联系,只是这外头变化也太快了些。”
“确实是,倒回去二三十年,那会谁穿的不是自己织自己染自己做的衣服,现在外头,店里都有做好的,谁愿意费这个功夫啊。”四婶在一旁说道。
“那现在村里还在纺织的人家是不是很少了?”陶蓉蓉觉得传统手工有传统手工的魅力,不是说现代的东西非要把过去的给取代了。
两者并存并不矛盾,也没必要去贬低哪一方,端看消费者的选择了。
“不多了,有的人只有办喜事的时候,根据习俗织几匹布染色,大多数人家都选择出去打工了。”邱二奶奶摇摇头,反正她一个老太婆,平时做一些,有些人家办喜事不愿意自己做,就会买成品。
“二奶奶,我能看吗?”陶蓉蓉指着织出来的那段布。
“这又不是啥稀罕东西,你看吧。”邱二奶奶往一旁让了让,让陶蓉蓉坐到她旁边。
“这是仿造蚕丝罗的织法吗?”陶蓉蓉看这花纹问道,而且麻线处理得非常的好,比不上蚕丝的光泽,但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质。
“蓉蓉看出来了呀。”邱二奶奶很高兴,“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织法,这个麻线处理起来麻烦,这个布料一般做了自家穿,尤其是夏天最适合了。”
“二奶奶,这机器是不是还有一半?”陶蓉蓉上上下下研究了一下,小玉米弹出来的虚拟屏幕上显示着这个纺织机另有玄机。
“是的,不过这需要双人配合,主要是幅宽加倍,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用得上,费工夫。”邱二奶奶显得很高兴。
“您现在织的布一米卖多少呢?”
“这款一般不卖,只送人,你喜欢二奶奶我送你几米。”邱二奶奶以为陶蓉蓉喜欢,张口就说要送她。
“二奶奶,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您就没想把这个拿出去卖钱吗?”陶蓉蓉摆手解释道。
“卖不上价,现在的人呀,不识货。”邱二奶奶摇摇头。
陶蓉蓉想想她和邱晚回来的短暂停留的小乡镇,这地方的消费能力一眼就能看出来,确实卖不上价。
“附近也有很多村子会纺织吗?”
“附近村子少,嫁出去的一些姑娘会做,但少,现在愿意学的更少了。”四婶摇摇头说道,她当初会嫁进邱家,可不是看中了这门技艺,学会了以后有新衣服穿。
陶蓉蓉掏出小玉米,点开某宝,找到那些卖手工布料的,“二奶奶,四婶,您们瞅瞅这上面的这些布,比不比得上你们做的?”
“哎,这是另一个乡那什么族做的布嘛,天,卖这么贵呀?”四婶眼睛尖,认得一些字,看到那个价格忍不住咋舌。
邱二奶奶眯着眼睛瞅了好一会儿,“哪有我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