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萌你没商量-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应当且可以做到的。大家共勉吧。

    程丹青还是默不做声,一定有些感觉。

    “说得我又舌头大了。”何迪非道别,“回头再谈。”

    程丹青很反常,突然“唔”地一下,在电话那头失声痛哭。

    他说眼下他真是非常想跟何迪非好好谈谈,像以前那样。何迪非怎么一下子跑那么远?还怎么说?他知道何迪非是关心他。没事的,他就是心情不好。发闷,着急。何迪非什么时候回来啊?不会来不及了吧?

    他把电话放了。

    何迪非看着自己的手机发愣,好一会儿。

    时恰有两位团组同伴从他身边走过,他们喊他。

    “何迪非干吗了?这么严肃?”

    何迪非即笑眯眯,灿烂而阳光。

    他说这是当年红军的帽子,是吧?

    小摊上摆着一种俄罗斯军帽,不是如今俄罗斯军人头上那种俄式大盖帽,是一种尖顶皮帽,皮帽中嵌着一粒红色五角星。印象中这是数十年前,十月革命之初红军战士的帽子。何迪非兴之所至,刚在电话里跟程丹青提起的那本前苏联名著,书里主人公红军战士保尔戴的帽子应当就是这种。眼下阿尔巴特大街上到处有售。

    当年,有一回市政府办公室开新年晚会,各科轮流上台表演节目,综合科三个干部一起卡拉ok,唱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卡拉ok歌单上歌曲多如牛毛,找如此古老的外国民歌一起自娱自乐,没有特别缘故,只因为三人共事,总被周边人等戏称为“三套车”,所以自觉对号入座,拿人家的歌当自己的招牌。

    第一站是莫斯科。莫斯科宇宙大饭店大楼前的广场上站着个人,戴顶圆柱型鸭舌帽,站姿一动不动,是一座雕塑。这不是俄罗斯人,却是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翻译小张说,这家酒店有法资背景,二十多年前莫斯科举办奥运会,运动员就住这家酒店。这里保安措施相对严密。

    当年三个人里,何迪非是后头来的。

    何迪非大学里读哲学,毕业后到宣传部属下的讲师团当理论教员。理论教员给基层干部上课不容易,理论要懂,口才要好,人得活络,舌头得顺溜,知道怎么深入浅出,人家才听得下去。有的理论教员会搞创作,擅长编顺口溜,例如“远看像座庙,近看是干校,腐败分子在深造”等等,听众觉得新鲜,效果倍儿好。何迪非不行,虽然笑眯眯,对文学热爱不够,编讲义不会押韵,不知道怎么哗众取宠,且有个小毛病,一紧张就口吃,如人们所笑,“有,有时舌头有点大。”因此讲课效果不佳。偏偏有个人注意到他,政府一位副市长在宣传部编的简报上看到一篇短文,印象很深,打听这个谁写的?话不多,表达得挺清楚。结果发现了何迪非。机关里一向文牍,到处需要会写材料的,领导了解了何迪非的情况,说别看这年轻人舌头大,笔头不错,看文字就知道内秀,头脑清楚。给我吧。

第114章() 
说起江家的历史,可得从大清朝说起。

    从他家的祖上江辰易老人家说起。

    私塾先生等了两天,毫无动静,内心疑虑。他以为是有人开他什么玩笑,可是褡裢里的铜板真正是叮叮哨哨的,那可是值着五十厘银子。他有心想把这些所谓订金带走,不告而别,又苦于此举违背做人根本。当天夜晚,正无汁可施之际,只见门外火把交映,一行数人,车马大轿,前来接他了。上轿后,这些人走街过巷,步腔匆匆,私塾先生在轿中辨不得南北,火把和夜色掩映下,记不得拐了几个朱门和墙垣,最后在一问偏室门前,卸下了他的行李物品,并请他人室歇息。接他的管家对他说,到这里不要乱走乱动,需要什么,喊来仆人就是。私塾先生看了看自己周围,高墙深院,人生路陌,间或有家刁—值守,事已至此,看来想走也走不成了。管家接着对他说,明天一早,就将学童领来。并叮嘱道,孩子的母亲非常溺爱孩子,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体罚责打他。

    此后,那个学童果真每天按时前来上课。私塾先生见他眉清目秀,聪颖智慧,非常喜欢他,授课也格外努力。一日三餐,管家待他殷勤之至,丰盛琳琅。嘘寒问暖,不在话下。私塾先生与外界有什么接触,往来全由仆人代办。到了年底,私塾先生的家里忽然来信说,几次寄来的银钱全都收到,家里一切平安。至此,私塾先生才知道,主人一直在替他补贴家用。

    时光匆遽,不觉已过了三年,京师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殿试即将开始。这一天傍晚,管家来到时,私塾先生说,眼看新一轮的科考在即,明天告辞。管家挽留说,凭你的才华横溢,难道还怕将来不功成名就?先再教学童三年再说。私塾先生再三婉拒而不得,无可奈何,只好留下来又教课三年。这时候的私塾先生,言谈举止间禁不住有一点怨气了。三年后,又到了科考的时间,这一天,管家前来对他道谢说,小孩子承蒙先生不辞劳苦,教学精严,已经能够自立成人、自断是非了。先生急于功名,我们不敢再留了,很快就敬送先生离开。私塾先生高兴极了,收拾行囊完毕,静等送行。这一天凌晨三四点钟,天还是黑的,管家和仆人叫醒私塾先生,领着他出门了。走到一个地方,说,先生暂时呆在这儿,过一会儿天稍亮就走。过了一个多时辰,私塾先生听见有人高喊他的姓名,随即有四五个穿着宦服的人前来给他领路,一路上所经过的全是在晨曦中显得美轮美奂、鲜明高大的宫廷建筑。私塾先生全身惊悚,口不能言。来到一座大殿,有一个人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私塾先生睁开眼睛慢慢一看,原来正是他教过的学生。私塾先生吓得赶紧伏身在地。

    那个学生就是幼年的康熙。

    过了一会,康熙轻声叫起他,传旨,赐授他做词林官。词林官又叫翰林官,专门为皇帝撰拟文书机要。这倒强似考中状元许多倍。私塾先生称谢退出时,全身已经是大汗淋漓。

    这个事情,我记不得是在广阳杂记里读过,还是在皇华记闻里读过。要么就是国朝先正事略或谈助,或者干脆就是别的什么书。我想,在什么地方读过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跟我要讲的那枚铜板有关。

    也就是说,当初,私塾先生收到的五十枚铜板订金,统统来自国库。其中的一枚,就是徐氏被征当“奶口”时得到的那枚。

    这枚铜板于1662年由做了翰林官的私塾先生手中流人民间,辗转一年后,再次收归国库。

    它的命运险些到此完结。每个时代有它不同的钱币,康熙亲政后,朝廷陆续收回顺治时代的旧币,重新回炉,准备代之以新式铜板,只不过这项工作进行得极其缓慢和艰难。这枚铜板幸运的是,它在国库里仅仅呆了一个夜晚,第二天,等待它的不是重新回炉,而是再次流转民间。

    这不能不提到一个叫江辰易的人。江辰易是一个普通库兵,也就是京师国库里的搬运工。国库资金浩荡,银锭铜板不计其数,每天全国收入支出搬进搬出十几次乃至几十次,一出一进动辄千万,这就需要一定人数的搬运工。江辰易就是四十个搬运工里的一个。库兵在清朝户部下属的各种差事中,属于要职,任职者必是满族。但江辰易是个汉族,汉族而能荣列其中,全因江辰易给上司行了贿。

    库兵在体力上可不算什么好活计。每天箱箧竹筐,搬来扛去,上面盛的不是银就是铜,全是从矿石里提炼出的比石头还重的东西,哪有轻快的物资?并且,无论夏日炎炎,还是冬风刺骨,库兵在搬运时一律赤身裸体,并且还要公然地置于堂官的监督之下——不然有人私携资金出库怎么办?库兵如果除了糊口之外一点好处没有,江辰易当初就不会去争这个差事了。他每次工作结束,都能偷偷带出来一些制钱,也就是铜板。国库重地纪律严明,除了受人监督、赤身裸体之外,最后一趟出库时,必须在堂官的面前一个个排队,两臂平举,暴露两肋,两腿分开,慢慢走过——防止夹带铜板,同时,嘴里还要高喊:“吾不曾携带铜板!”据说,这几个字的排列组合方法也是经过周密演绎的,嘴里含着任何东西,这几个字的发音就会变形。

    江辰易有他自己的办法。他用肛门携带铜板。这种方法既然不是祖传,任何别人又不知道,那就只能是他自己琢磨出的。他每次携带不多,一枚两枚,三枚五枚,但日积月累,也就不是小数了。

    做了翰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