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弱点和漏洞嘛。。。。。。生物怕什么它差不多同样怕什么,比如它怕放射性射线,怕紫外线,怕高温,怕低温,不知这些算不算?”
“。。。。。。”虽然查尔斯真的降了一些弱点,但是布莱恩发现,这些弱点他无法利用,他很难利用这些弱点在商业上打败生物芯片,或者抵抗生物芯片的侵蚀。
“这些生物芯片正在抢占我们英特尔的市场,我不想像福特像孟山都一样,被生物文明逼得毫无还手之力,我不能让英特尔在我的手中衰落。”
“。。。。。。既然这是你的目的。。。。。。。那么我想你不应该找我们这些科学家,因为就算我们将生物芯片的秘密全部解开,对你恐怕也没有太大帮助。我建议你最好去找我们总统先生谈一谈,也许会有什么好办法呢。”
不仅布莱恩在着急,很多美国的IT公司都在着急,大家互相碰碰面,交流一下最近的苦恼,很快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生物文明必须被遏制,否则大家的公司早晚都要完蛋。
想要转型生物文明是否可行?
恐怕是不行,生物文明都是源于大袁帝国,并且它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封闭性非常强,现在除了大袁帝国,其他国家几乎都没有能力发展生物工业。
美国同样不行,美国在生物文明上比其他国家强也强得有限,现在在生物文明上大袁帝国是一枝独秀,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集合起来的IT公司与白宫进行了一场会谈,向大嘴巴总统正式提出以采取贸易禁令的方式保护美国企业的利益。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决定,大嘴巴总统没敢轻易做出判断,因为如果禁止进口生物计算机和生物芯片,那么生物电池要不要禁止,生物电视要不要禁止,生物空调呢?
如果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保护了IT公司,那么汽车公司要不要保护,能源公司要不要保护,农业公司要不要保护?
这是一连串问题,一旦点燃贸易战的导火索,想要熄灭可就难了,美国如果禁止生物制品入境,那么大袁帝国会不会同样禁止美国产品入境?
如果大袁帝国这么做,对美国企业的打击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很多企业将会彻底失去它们最主要的市场。
保护了一批企业,导致了另外一批企业的倒闭,还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政治反应,各种外交纠纷必将纷至沓来。。。。。。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白宫的幕僚们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议,让各大智囊公司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评估,各种联席会议,各种委员会,各种质询和讨论。。。。。。
IT公司寻求政策保护只是个因子,当各种论证深入进去,矛盾的焦点很快暴漏出来——美国要不要发展生物文明?
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如果美国不发展生物文明,那么没什么好说的,肯定是要尽量遏制生物文明的成长,坚定不移的继续走科技文明路线。那么各种贸易制裁,各种进口禁令都要出台,尽可能的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如果发展生物文明,美国就需要某种程度上承认大袁帝国的地位,面临从世界唯一的领导者降为唯二的领导者。通过某些妥协和退让,来换取大袁帝国的生物技术支持,不过完全可以预期的,美国从此以后将会长期受制于大袁帝国,长期被大袁帝国把持技术源头。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最后经过各种权衡,白宫做出了初步决策,先尝试着发布一项贸易禁令,试探一下大袁帝国的反应,寻找对话可能,看看能否借机从大袁帝国获得一定的生物技术。
同时加快生物技术的破解,加大伊斯特办公室的投资,尽快培养出美国自己的生物技术研发实力。
白宫的选择与内阁的选择非常类似,都是选了一条折中路线,保持自身科技文明的实力,适当发展生物文明,两条腿走路,不偏废,不极端,走一走看一看。
布莱恩非常兴奋,他期盼已久的贸易禁令终于颁布了,这次的禁令是针对生物芯片的,任何一种生物芯片都禁止进口。所有包含生物芯片的产品,全都不准进入美国,不准上市销售。
这个禁令发布的时候,已经距离生物计算机投入美国市场足足过去了两个多月,这个反应时间对于一个大国政府来说,已经是难得的高效率了。
但就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美国市场上的科技计算机产品,几乎经历了充满绝望的10周。在这10周里,销售骤降,库存高企,工厂停工,市场陷入停顿状态。大量的生物计算机涌入美国家庭,占领了本来应该属于科技计算机的位置。
很多美国人是第一次在生活中近距离接触到生物文明,侏罗纪恐龙公园,生物恐袭什么的,都是出现在电视新闻里,跟大家的日常生活关联性不大,也就当新闻听了,听过就忘了,完全没有太大直观印象。
但是这次借助这段反应空白期,生物计算机走进了美国的千家万户,让很多普通美国人真正认识了生物产品,被生物产品的廉价和高性能所征服。
第352章 史超然()
“小红,今天咱们出了多少张单子?”
“算上外卖的总共25张。”
“。。。。。。总共多少钱?”
“800块!”
1200块。。。。。。
史超然心头一沉,今天又亏本了!
这个小饭馆总共有四个人,两个厨师,小红和他这个老板,就算他自己的成本不算进去,另外三个员工的工资是不能省的。
再刨除去房租,刨除去水电费,刨除去食材和调料的成本,以及税费之类的,基本上日营业额小于2000块就是亏的。
可是这个小店的人气始终不旺,史超然想了各种办法就是没法让人气聚集起来,每天都是半死不活的这么挺着,很多时候店员比顾客还多。
怎么办?
难道这次创业也要以失败告终?
持续了将近半年的小饭店就此结束?
史超然非常的不甘心,但是不甘心又能怎样?
小饭店一直没有起色,三个员工的心都快散完了,估计要不了几天,就会有人辞工。店里没生意,大家看不到前途,工资给的有不高,很难留住人。
又是失败吗?
史超然心理在纠结,是承认现实,承认自己再次创业失败,还是再坚持坚持,寻找一丝转机呢?
这已经是史超然第三次创业了,当初他雄心勃勃的从公司辞职出来,打算靠自己的头脑和能力,给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因为他觉得,给人打工永远是给人贡献智慧和时间,永远被人剥削,只有自己干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够不用每天琢磨领导和上司的心思,把聪明才智放到有价值的地方。
正式秉承这种想法,史超然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本来薪资不错的行政经理工作,带着自己的继续开始了创业的历程。
但是很可惜,创业之后他知道世事之艰难,现实开了个旅游公司,就是那种门市公司,从渠道上拿旅游线路,然后拉游客,不出导游,也不出地接的销售型公司。
旅游公司开了5个来月,史超然发现这个行业竞争极为激烈,很多公司干脆是打价格战,想他这种没有线路,没有地接,完全转手性质的销售公司,如果找不到固定的客户群,完全无法存活,差价的利润根本不能覆盖支出。
去哪这类电商公司打价格战,经常将线路价格压低到成本之下,将各大渠道公司坑得欲仙欲死。人家电商公司背后有雄厚的投资,可以承受长期不盈利,只要能把市场份额站住,有大把的投资公司挤破头想要给他们送钱。
人家投资公司也不是冲着盈利来的,旅游电商公司的那点利润人家还未必瞧得上,这些投资公司全都是冲着上市、兑现、退出来的。
只要公司状态够好,市场份额够大,包装上市之后,这些投资公司立刻就能获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投资收益。
投资公司在乎的是市场,不在乎利润,砸钱,疯狂的砸钱,把行业内的公司全部砸趴下,他们就能利用行业洗牌整合资源,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美团是这么干的,滴滴是这么干的,摩拜也是这么干的,去哪同样在这么干,只不过去哪拿钱砸的是渠道公司,等几大渠道公司被砸趴下了,去哪过去一收购,一家旅游行业的霸主公司就诞生了。
史超然很不幸的遇到了资本大战,这是标准的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他一个刚成立的小不点公司,被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