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昭华-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姆厶溃飧龉兰剖侵赝凡肆耍馐强刺郎朴谢苹ú恕⒔鹫耄逃兴饷纭⑾悴耍子蟹劭椋⒐剑谟心径⑺扇祝怯醚蛉庀鹿氤矗湟郧搴玫哪⒐教腊局频模兜老氏悖匚段耷睢耪鸦馐焙虿鸥芯踝约罕慌傲艘辉缟系钠⑽福沼诘玫搅俗愎坏陌参苛恕�

第135章 长春() 
冬至宴上喝的酒,也是有名堂的。

    宫廷里面,是把所有的酒统称为“长春酒”,因为一年四季之景,唯有春色最美。宫里有御酒房,专门负责酿酒,在这一点上,光禄寺是干预不了的。御酒房酿出佳品,就直供皇帝喝,比较出名的酒是“太禧白”,除此之外,还有“荷花蕊”、“寒潭露”和“秋露白”这几种,据说色如烧酒,澄澈莹白,浓厚而不腻,是为酒中绝品。

    给宫中妃嫔喝的酒是“桂花酿”、“菊花浆”、“兰花饮”、“芙蓉液”之类的,香味扑鼻,甜丝丝地,更不醉人。说起来饮酒不是什么罪过,饮酒是一种风气,宫里面大家都喝,这酒反正也度数低,喝上一大坛子,也不太上头。张昭华身为世子妃,其实也有酒的份额的,自然造送的是精酒,一小杯芙蓉液含在嘴里,慢慢咽下去,晚上睡觉都睡得沉一些。

    民间百姓也自己造酒喝,只是造酒、造醋什么的,都费粮食,一般穷点的,不太能喝得起。张昭华也见过粗酒,里面还有没有滤干净的酒糟,当然和她现在喝的这种精酒没法比。

    如今的冬至宴上,专喝一种酒,叫“冬阳酒”,用的糯米和桂花酿出来的,芳香极了,这种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听名字的话,张昭华记得上辈子有苏州的大学同学,说她们那里过冬至是要喝酒的,喝的是“冬酿酒”,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一脉传过去的风俗,两种酒名字都这么像,说不定就是一种酒呢。

    开了坛的冬阳酒颜色是微黄而清冽的,里头飘着细丝丝的桂花瓣,上面还微微浮上来一点点泡沫,看着赏心悦目,喝着又爽口宜人,凉沁沁的口感,微甜的味道,好像在嘴里是活的一样,有一种不断在发酵的感觉。张昭华刚开始喝了几口,只感到稍有酒味,还记得它是酒,其实像极了果汁饮料,但连喝了两杯之后,就发现甜味慢慢淡了,酒味居然浓厚起来,这轻、醇、香、厚四个字,居然化在了一杯酒中,果然是内造的佳酿。

    宴会吃了一半,大家就放松许多了,随站随立,有去更衣的,有去透一透气的,也有把席子挪到想要聊天的人身边坐着的,就比如说眼前这位宁国公主。

    宁国公主是马皇后的嫡长女,身份既高,她的驸马又是汝南侯梅思祖族子梅殷,在十六个驸马里面,是皇帝最喜爱的一个,所以在皇室中,她的地位非比寻常。

    宁国公主是三十岁中人了,但是眉眼带笑,看起来温善可亲,说起话来也温柔。她对这几个亲王世子妃尤其亲善,坐在她们中间,左右看看,越发高兴了。

    “这冬至日到了,按理是要给尊长进献履袜的,”她笑眯眯道:“你们可有给我的鞋袜?”

    “有,有。”大家都笑起来,让身后的宫女把鞋子给她看。

    除了给皇帝、宁妃的鞋袜是亲手缝制的,其他都是宫内制好的,只需要在最后缝上一针收线,意思这就是自己缝的,奉给其他尊长。

    但是这让高炽看到了,忽然道:“给宁国公主、庆阳公主和福成公主的鞋袜,要你亲自制。”

    庆阳公主和福成公主,并不是皇帝的女儿。福成公主是皇帝早逝的亲兄长,南昌王朱兴隆的女儿,是皇帝的侄女;而庆阳公主与皇帝的血脉更远一些,是皇帝堂兄的女儿。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明熙祖朱初一也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娶王氏,生二人:长子朱五四是朱元璋的父亲,次子是朱元璋的亲叔叔叫朱五一。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娶了陈氏,生了四个儿子,朱元璋排行老四,老大叫朱重五,福成公主是朱重五的女儿。而朱五一也生了四个儿子,最小的那个朱重四,他的女儿是庆阳公主。

    皇帝早年生活艰辛,这么多家人,饿死的、病死的、战乱中奔波丧生的,不计其数,活下来的亲戚少而又少,只有这两个女儿福气长一点,赶上了皇帝有地盘有军队的时候,也就等到了皇帝坐了天下。

    按理来说,皇帝的侄女应该是郡主,但是皇帝可怜她们没爹没妈了,在洪武元年册两王女为公主,为她们选配驸马,不过岁给禄米五百石,比其他公主减了三之二。

    高炽之所以让张昭华亲手做鞋袜给她们两个,是因为她们当年也是养在马皇后膝下,跟着懿文太子、秦晋燕周几个藩王还有宁国公主一起生活的,感情非比寻常。虽然这两个公主没几年便嫁出去了,但是依然对彼此有深情厚意,年年存问。

    “父亲曾对我们说过,”高炽道:“他七岁那一年,是庆阳公主出嫁的时候,他追着婚车跑了一路,好像第一次知道了离别的含义,因为公主和驸马成了婚,就要去中都留守。”

    只要有了第一次的离别,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还有更多的离别纷至沓来。

    当年围坐在马皇后身边的一群孩子,终究都分离了。不见面的时候日思夜想,见了面了又很快分离,不能留住这一刹那的团圆,好像他们的宿命,就是天各一方。

    张昭华就花了点时间,认认真真做了三双鞋子。

    收了鞋子的宁国公主更高兴了:“你们都是有孝心的孩子,我这个做姑母的,也有还礼。”

    她一招手,就有人捧上了礼物来,是富贵长春宫缎六匹,福寿绵长宫绸六匹,紫金笔锭如意锞十锭,吉庆有鱼银锞十锭。看绸缎材质,比上好的内造织品还要精细,应该是皇帝单独赏赐的,而紫金锭和银锭的图案玲珑可爱,看着就想捧在手中把玩。

    这下顿时凑过来许多亲王妃和诰命们一起来看,指着那小鱼儿锞子啧啧称叹,郭宁妃瞧见了,就哈哈笑道:“你们瞧瞧宁国,就是偏爱侄子媳妇,让几个弟妇眼巴巴瞧着——”

    宁国公主也笑起来,道:“都有都有!”

    说有果然是有,伽楠念珠和金玉环是每人都有,引得几个妃子都笑呵呵地,指着宁国公主笑称她为散财童女。

    就这样殿中一片欢声笑语,宁妃还叫大家到她这里来领绵羊太子画帖和九九消寒图,都是经厂库刷印出来的,比外头卖的好,大家就凑上去一人领了两张,张昭华也跟着拿了,就是不明白绵羊太子究竟是个什么寓意,看画帖也就是一个胖乎乎的娃娃骑在绵羊身上,这样的图案,有时候也作为吉祥图案做在织金遥股稀�

    这两样东西是冬至节本来就要赐下的,显不出宁妃的大方来。她随后就叫女官捧来了勒子,一溜儿全是乌绫的,上面还缀着细小的珠花——这东西以一来,大家都喜欢得很,还有当场戴在头上的,果然也美观地很。

第136章 何咎() 
勒子,就是用绢帛做出来的用来裹额的装束,不论是宫里,还是民间都流行得很。像宁妃给的勒子,就是好料子乌绫做的,也就是这个时候包裹头部,夏天一般用的乌纱。用来包住头部的装饰,其实从上古的大禹时代就有记载,据说一开始就叫“抹额”,是四夷武士和舞女戴的,后来就转向普通百姓戴着,有包头、缠头、额帕、额子的称呼,到了明朝初年,就称呼为勒子。

    勒子是普遍裹额的称呼,但是细分好几种,比如说用珍珠箍裹额,那就是珠箍;紫销金箍儿,“紫”乃裹额的颜色;“销金”,则是裹额上的洒金装饰。再比如说,羊皮金箍儿,是裹额用了羊皮金沿边,贴的是至轻至薄的金箔,费金极少,却可得煌煌然耀目之效。张昭华就见一位公主头上戴的是这种箍儿。

    裹额戴起来有个规律,是老年妇女戴的较宽,年轻人戴的较窄,张昭华自己捡了一条窄的,摸着柔软而暖和的料子,也想戴在头上,就叫吕氏帮她戴了,果然额头上暖烘烘地,这也能算是一种驱寒的帽子吧。

    这也就是女人神烦,头上戴了那么多首饰,不肯好好披上斗篷的帽子,头冷得慌,就在抹额上下功夫——不过说起来,外廷的官员似乎更惨一点,他们也有保暖头部的东西,叫暖耳。

    上辈子张昭华所见到的暖耳,是一对圆套,直接扣在两耳上。但是这时候的暖耳,却大大不一样,是貂鼠皮毛所制的一圆圈套子,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两侧对应耳朵的位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