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鋈硕贾烂扛鑫骱焓粱�2。5个土豆是最公平的,想吃西红柿的人可以按这个比例拿土豆换,想吃土豆的人也可以按这个比例拿西红柿换。

一个拿着西红柿的人想用1个西红柿换3个土豆,这样回到自己田里再换回西红柿就富余出了半个土豆。但问题是,每个人都已经知道最公平的交换比例,没有人同意用3个土豆去换他的1个西红柿,当有人提出用2个换时他也理所当然地拒绝了。结果因为无利可图他的生意失败了,这就是帕累托最优下的交换。

接下来帕累托认为还必须满足生产最优,即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都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达到了最大化。也就是说,假设生产8个西红柿所要花费的代价是1个西红柿,那么生产20个土豆所要花费的代价则是2。5个土豆,这时双方的生产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假设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已达到最大化,即无法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加产量了。

最后,帕累托认为还必须达到产品混合最优,即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并符合消费者偏好。即爱吃西红柿的人拥有西红柿,爱吃土豆的人拥有土豆,并且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已满足偏好需求。也就是说,此时没有人因为更爱吃西红柿而情愿付出3个土豆的代价进行交换。

当上述三个条件都满足时,帕累托认为就达到了最优状态。按照他的观点,当我们达到最优状态时,最应该做的就是什么都不要做,因为对增加社会财富毫无益处,也许还会损害别人甚至整体的利益。但由于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永远也没有最优的时候。首先最简单,每分每秒都在死人和生人,人群永远是不可能固定的。其次到今天为止,我们总还是能找到更有效率的办法来提升西红柿和土豆的产量。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帕累托最优,它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它可以提醒甚至指导政府、各经济主体,尽量往最优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调整资源产出和分配,使社会资源向着理想的分配方向前进,尽量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效率、更公平一些。这样,整个社会也会走向安定和谐。

15。路径依赖:马屁股决定火箭

有个猴子不吃香蕉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故事说:有人将5只猴子放进一个笼子,并在笼子顶吊了一串香蕉。猴子都是爱吃香蕉的,自然就想去摘。但是,每当有猴子伸出它的手去摘香蕉时,主人就用高压水枪喷射所有的猴子,直到所有猴子都不再敢动手。

然后主人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一进门就伸手去摘香蕉,结果被其他4只猴子暴打一顿,新来的被打怕了也不敢再去摘香蕉。

主人按以上办法渐渐把原先被高压水枪教训过的猴子全部换了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者都没有受过高压水枪的教训,却依然固守着“不吃香蕉”的制度,这是为什么呢?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说这就是“路径依赖”。

道格拉斯·诺斯是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使他摘得桂冠的理由就是路径依赖理论。他对路径依赖的解释是: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这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实际上,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都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如果你不信,那么试着看完下面这个故事。首先问你,知道当今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吗?查百度很容易知道,标准距离是4。85英尺。那么,知道是什么决定了这个距离吗?我们慢慢来看。

最初的铁路轨距是按照电车轮距来建的,因为电车的标准轮距是4。85英尺,所以铁轨的轨距便也建成了4。85英尺。

电车的轮距标准又来自哪里呢?答案是马车轮距。英国的马路辙迹宽度是4。85英尺,于是英国人将马车轮距定为4。85英尺,并将之带到了美国。

那么,英国的马路辙迹又来自哪里呢?是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的老路都是当年罗马人为军人出征而铺设的,而4。85英尺正好是罗马战车的轮距。

再继续追问,罗马战车的宽度是怎么来的?说出来不要不信,因为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加起来基本在4。85英尺左右。

马屁股不但决定了陆上铁轨的轨距,而且决定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推进器的宽度。因为推进器在工厂中造好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还会经过一些隧道,这些隧道是按照铁轨的宽度挖掘的,所以火箭推进器的宽度不能大于铁轨宽度,否则通不过隧道,于是铁轨轨距决定了火箭推进器的宽度,也就是马屁股决定了火箭推进器。我们就这样沿着古罗马战马屁股的宽度走过历史,走到今天,并还要继续走向未来。

人类经济制度的发展同铁轨轨距如出一辙,一旦被某种路径决定,就会产生依赖并不断强化。首先,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成本,即初始设置成本,这就好比想要改变铁轨的标准轨距就要将所有铁轨全部挖掉另行铺设,成本是巨大的。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进,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所以人类倾向于沿用原有的制度,至多是逐渐改善它。

其次,人们都存在适应性预期,即随着以某种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盛行,将减少这项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确定性。意思就是,当4。85英尺的铁轨越建越多,大家就越习惯它,而且生产火车的企业都把车距定为4。85英尺,这时若再想改变它就非常非常困难了。

总之,某种制度矩阵在相互联系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确定网络,从中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会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从而决定了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我们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就自觉自愿地被限定在了其中。

16。柠檬原理:不要让次品横行天下

“柠檬原理”是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于1970年提出来的。柠檬原理其实与柠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讲的是关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上的影响问题。“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次品”,所以确切地讲,“柠檬原理”应该被称为“次品原理”。

当然,如何称呼一个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阐述的道理。阿克洛夫在说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次品对市场造成冲击时,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例子: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表面看上去都差不多,但实际质量却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是50万,而最坏的车价格是10万。那么,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通常买主会出一个折中的价格25万。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这样一来,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降到15万元,接下来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的车主也会携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阿克洛夫给这种市场起了一个名字叫“柠檬市场”。

这个例子简明扼要地反映出了柠檬原理,其基本观点就是:(1)在次品充斥的市场上,交易双方对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产品的真实质量,而买者却不知道产品的确切质量。(2)卖方通常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买方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3)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其含义有二:一是买方在卖方隐藏信息的情况下利益受到损害;二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留在市场,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会逐步萎缩直到消失。

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显然对经济运行危害极大,但这种关系却随处可见。比如,老板给采购员低工资,因为老板知道他们会有灰色收入。采购员拿回扣,因为老板太抠门,工资给得太少。老板为预防新招来的高管离职带走公司秘密或资源,设立了重重防线。高管新上任,不久发现这些防线,不被信任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