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老一辈子务农,没读过研究生博士,常年和底层农民打交道,不会之乎者也仁义道德,不会打官腔,讲虚话,说话一点架子都没有,非常接地气,还很风趣,杨顺感觉如沐春风。
没一会儿,又从隔壁房里走出来袁老的一个生活助理,袁老这次主要是来修养一段时间,助理对杨顺说声对不起,扶着袁老上厕所,又伺候他按时吃药。
杨顺刚刚聊天时,透露一点水稻风声,也是他故意的,因为他能改变玉米,也能改变水稻,最好的合作伙伴当然是袁老。
只不过,袁家最近这几年,也是麻烦缠身,焦头烂额,可以说,成也水稻,败也水稻。
在2000年左右,那时候袁老70岁,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就陷入了瓶颈,各种常规的育种方式都已经用遍了,还想再提高单亩产量,非常困难,只能全世界到处找野生水稻种子。
坐等不是办法,于是袁定洋去港岛学习转基因技术,袁老也开始改口,说科学家可以研究转基因技术,但还是保持谨慎乐观,不会轻易大范围地推广转基因种植。
本质上,袁家父子支持转基因技术,还是想从分子生物学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提高产量。
社会上有一些谣言,说袁窿平收了钱就丧心病狂地支持转基因,造谣者也不想想,袁老已经那么出名了,都被民间尊为“稻圣”“当代神农”了,钱也够多,上市公司股东,他会让自己晚节不保?
袁老年纪大了,袁定洋本意接班。
但父亲的巨大光环,让袁定洋肩膀上的压力非常大,他视父亲为权威,父亲和他自己,都迫切地想做出一点成绩来。
袁定洋精通分子生物学,但这门技术想要突破,同样非常困难,他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即使当上水稻研究所主任了,也还是没能得到有效突破。
而袁家团队,这些年肩上的重担越来越重,快要扛不起了。
重新坐下来后,袁老还说着抱歉,杨顺当然不会介意,还想着要不要悄悄送一些“能量丸子”给袁老喝下。
两人谈的很愉快,袁老对水稻技术的探讨,还有对杨顺那个南山风景区的建设,都很有兴趣,最后还提起纪录片的事。
袁老问道:“听说你在搞虾稻?”
“我那是在虾搞,我有个同学叫肖健,他远房亲戚在搞小龙虾养殖,一年赚百万,他眼红了也想学着开展副业,问我能不能改进虾田,搞个虾稻并存,弄双倍收入。”
杨顺不好意思道:“我对养虾不懂,那就只能往水稻上想方法了,最后出了点主意,提供了一点种子,看看他的虾稻田能不能让水稻产量涨起来。嘿,我纯粹闹着玩儿呢!”
大家都在笑,这事其实袁老团队也有研究,袁定洋就说:“我们湘省吃虾也很厉害,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前几年我们就立项搞过,效果还不错,有机稻亩产能达到400多公斤。”
“哇,这个已经很厉害了,我同学他们自己种,亩产250公斤已经不错了!”
杨顺很佩服,他趁机问道:“袁老,我想了解一下现在杂交水稻的现状,我听说,您的超级稻已经实现年亩产1600公斤的世界记录?”
袁老很平静地说道:“亩产几十万斤也不是没出现过。”
杨顺一乐,确实,吹牛逼又不用写论文,放卫星只需要一张嘴,最多把隔壁田里的稻子算成自己田里的产量,袁老就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那种事见多了。
可科学是吹牛能吹出来的吗?
正文 第341章 臣妾做不到啊(三更)
“当年我们研究杂交水稻,做到亩产600公斤时,就有人提要求,明年产量再增加20%。我说不行,这不科学,那些人就说,要人我们给人,要钱给钱,老袁你抓紧干,多努力。”
袁老回忆道:“然后我们过了两年,确实做到亩产750公斤,破了全国纪录,各种赞誉都来了。于是那些人就说,老袁你看看这是什么?你不是做到了嘛,你要有信心啊。”
杨顺正听的津津有味呢,袁老停下来,问他:“你猜他们下一句话是什么?”
“这个……”
杨顺大着胆子问道:“明年产量再涨20%?”
大家都在轻笑,这不明摆着嘛,人有多大X,地有多大X,亩产750公斤怎么可能满足人们无止境的欲网?
袁老道:“农村的田也分上中下三等,有的贫瘠,有的肥沃,超级稻试验田那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上等良田,讲究科学种植,插秧要用人工,全程高施肥,而且高用水,打药除草必须勤快,不计成本,因为这是试验田。”
老人家再次陷入到回忆中,叹着气:“我们最开始推广的第一批超级杂交稻,那时候农民种出来平均亩产650公斤,最高不超过800公斤,而我们几个专家天天在实验田里吃住,精心照顾,最终收获926公斤。”
“原来是这样啊……”
杨顺有点惊了,这种培优尖子生的做法,怎么说呢,他没法评价好坏。
袁老道:“接着我们回去研究,重新育种,更改种植方式,我们选择了更好的一块地,在雲南俪江的小县城永胜,这地方你听说过吗?”
杨顺当然听说过永胜,说道:“我还去过呢,滇西北粮仓嘛,温带气候,海拔2000多米,挺适合种水稻的,您别说,我东南亚的代理人就给我发来了雲南的水稻种子,包括永胜的。”
“你知道就好,永胜那个地方低纬度,高海拔,日照全年2400小时,非常丰富,水稻生长周期很长,我们在两湖平原种植的水稻长130天,在永胜就长270天,高山地段又没有多少病虫害,简直就是最理想的位置。那一年实验田大丰收了,你记得数据吧?”
杨顺想起来了,拍着大腿道:“亩产1287公斤!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来的。”
袁老很无奈:“生态环境这么好的位置,当然能种出好稻子,但没办法推广,你让老百姓怎么种?老百姓看到宣传,冲着我的名头来,从种子店里买了我的超级稻种子,回去发现只收了700公斤,他们会骂谁?是不是骂我袁窿平?”
看到袁老一脸痛心的样子,情绪激动时,又开始咳嗽起来,痰也生了,表情很难受,助理连忙上前轻抚,杨顺也趁机在搀扶袁老时,传送了一些能量过去,只能说帮忙调理身体,希望不会那么痛苦。
或许是异能的原因,袁老感觉肺部舒服多了,不再咳嗽,但还是气不过,又追问:“我袁窿平只是一个搞科研的,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事,都要怪在我的头上?我该去怪谁?我又能怪谁?”
杨顺无言以对,四周几人也是沉默,大家都能理解这位老者的痛苦,有些话,杨顺不敢说啊,真的如鲠在喉。
“收完这1287公斤永胜实验田后,电视宣传了,报纸报道了,那些人又说,老袁,你再辛苦一下,明年再加20%吧。”
袁老说完,长叹一声,声音中的万般无奈,真的不需要再说一个字。
那些人,究竟是哪些人,明白人一看就懂。
杨顺心里好堵,这每次20%的往上加,要不了几次,亩产1万斤还真不是吹牛逼啊。
但科学还真不能吹牛逼,这世上哪有亩产1万斤的技术啊?估计只有和云天明一样,用核能提供种地的能量,说不定能达到。
“我们在2016年,又获得了一次巨大成功,做到了双季稻年产量1537公斤的记录,确实比1287公斤,又增加了20%,这个就是你说的世界纪录,这些年只增长了一点点,到1600公斤,我们还没脸对外宣布,因为远未达标20%。”
“还要保增长,怎么办?2017年,我又担当了海水稻项目组的组长,经过几年试验,盐碱地和海岸线上的实验田,可以达到亩产600公斤。”
“2018年,我的超级稻又实现了单季亩产1149公斤的历史记录,一年双季加起来,超过1800公斤,终于增加20%,可以宣布喜讯了。”
“但是从2018到现在,我已经5年没有新成果了,下一个目标是亩产2100公斤,谁能达到?”
袁老的数据越来越恐怖,杨顺都说不出话来了,难道水稻真的有无穷无尽的潜力,和房价一样,永远上涨吗?
正好说起海水稻,杨顺有一个疑问:“从2017年海水稻开始,到现在已经6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大规模上市?是因为口感不好吗,还是经济价值不高?”
袁老嘴角露出苦笑:“你自己不就是育种专家吗?”
袁